
校历周次:20
党团建设

解读红色历史——南京保卫战
2023-01-27 00:00:00
概要:
南京保卫战发生于淞沪会战之后,是一场中国军队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此战因敌我军力对比悬殊,最后南京城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937年12月12日国军被迫撤退,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战争背景
淞沪会战末期,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进行翼侧包围。中国第三战区为避免上海作战部队两面受敌和为巩固首都,下令该地中国军队向南京外围既设阵地转移。日军于1937年11月12日占领上海,即乘胜西进,企图一举攻占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1937年11月初,日本在内阁中成立了一个第四委员会,专门研究是否宣战的问题。最后结论是“宣战对日本方面不利”,决定仍维持不宣而战的局面。
日军攻占上海后,由于第10军并未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部队伤亡甚少,于是乘胜西进,不愿遵守作战地域限制线,于11月15日夜决定“以军主力独立果断地向南京追击”。对侵华日军当局与大本营存在的这一矛盾,大本营终于屈服于侵华日军当局的意图,12月1日,大本营正式下达命令,命“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战役经过
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后,遵照命令兵分三路。12月8日日军突破南京外围第一线,在坦克引导下先后攻占了汤山镇、淳化镇等重要据点,日军总体上呈包围之势。为集中兵力固守南京,我军撤退至南京城临近阵地。12月9日至11日中日两军围绕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多个阵地展开激战。
11日,蒋介石突然下达撤退指令。这个指令几乎摧毁了死守南京城至今国军将士们的斗志。国军高层对于防守还是撤退的摇摆与犹豫,战略指挥上的错漏百出最终导致了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南京保卫战就此以南京城的陷落与国军的败逃结束。
战役解读
南京保卫战在开始前,国民党高层内部就以是否坚守南京争论不休。但大多数将领形成共识,认为南京城三面受敌不宜坚守。但蒋介石认为是否坚守南京关系到国际观瞻,应当死守或象征性防守。最终在南京保卫战开始前夕,国军错误地轻视了日军的军力。
根据坚守南京的决策,中国统帅部在12月初日军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调集了约13个师又15个团共10万余人(一说约15万人)的部队保卫南京。这些部队中有很多单位刚刚经历了在上海的苦战和之后的大溃退,人员严重缺编且士气相当低落,而新补充的数万士兵大多没有完成训练。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战的态度。他下令各部队把控制的船只交给司令部,又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还命令第36师封锁从南京城退往下关码头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给后来的悲剧性撤退埋下了隐患。
在国军撤退的过程中,由于缺乏领导和军心涣散,在面临日寇的追击和围堵下不少成建制的部队在撤离途中被日军或杀害或俘虏。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军士不甘心就此撤离,用生命和仅存的阵地阻击追击的日寇,他们虽然成功粉碎了日寇包围南京城守军的阴谋,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伤亡。
战役影响
当城内奋力突围的守军无力回天,城外日寇的扫荡接近尾声时,侵入南京城内的日军便化身成了残忍的恶魔,将魔爪伸向了无辜的南京城平民......
12月14日,日军山田支队占领了南京最后一个支撑点——幕府山;麇集于燕子矶、下关沿江一带及八卦洲、江心洲中未撤至江北的大量中国官兵都成为日军的俘虏。日“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曾签署了一道嘱“阅后销毁”的机密命令,要所属部队“杀掉全部俘虏”。在占领南京城的前6个星期内,日军野蛮地屠杀了放下武器的俘虏数万人、平民20余万人,总数达30万人以上。
南京保卫战中中国方面牺牲的将士超过5万,包括民众超过30万人丧生。此战毙伤日寇一万二千余人。
南京保卫战虽然失败,但是这场作战让无数幻想调停中日战争、幻想和平的人从美梦中惊醒。越来越多的中华同胞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和平要从反抗、从枪杆子里自己争取来。丧生于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唯有将侵略者驱逐出国土才能安眠。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在南京市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其他机动车、火车、船舶等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包含慰安妇),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时至今日,当人们走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无不为那段惨痛而屈辱的历史而愤慨,无不为保卫家国献出了生命的烈士们而缅怀感叹。紫金山前遗留至今的碉堡,每个枪眼都对准了东南方向。仿佛怒目圆睁的勇士,永远守护着南京城。